2014年,微软开始开展一个将服务器放置在水下的项目。
同年,他们开始在海上进行实验,他们将300台计算机服务器放置在重约17吨的密封舱内。
钢材。
此外,密封舱内还配备了100多个传感器。
岸上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这些传感器随时检测水压和温度,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特殊情况。
微软团队将把密封舱安装在加州海岸的近海地区。
在第一次测试之后,为了证明水下数据中心的可行性,微软在2019年进行了第二次水下数据测试。
这一次的实验规模更大,装载了更多的计算机服务器,总共。
864台计算机服务器。
与第一个钢制密封罐相比,这次测试的密封设备更像是一艘小型潜艇。
它的长度有十多米,这次的实验周期长达五年。
阿里巴巴还将其服务器放入水中。
阿里巴巴将服务器隐藏在千岛湖。
来旅游的游客应该都听过导游的介绍。
服务器在运行过程中会散发出大量的热量,此时必须进行散热,否则可能存在烧毁的风险。
为了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阿里巴巴将服务器放置在湖底。
千岛湖地区平均气温在18摄氏度左右,湖水可节省数据中心80%以上的制冷能源。
这样每年可以减少1万吨碳排放。
华为也有类似的方法来存储其服务器。
与微软将服务器放置在海底不同,华为将服务器存放在洞穴中。
2017年,华为开始在贵州贵安新区七星湖数据中心建设自己的服务器中心。
据悉,数据中心一期工程面积已达40万平方米,可竣工。
存储约60万台华为服务器这里存储了170多台服务器。
如此规模的工程几乎把一座山挖空了,未来还可能继续扩建。
为什么这些互联网公司要把这么大的服务器放在这些看似“不靠谱”的地方呢?尤其是服务员,非常怕水。
微软就不怕服务器进水吗?其实原因很简单:服务器既怕水,又怕热。
普通机房的温度都会让人难以忍受,更不用说这些互联网公司的数据中心了。
因此,散热一直是这些科技公司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在夏季,为如此庞大的服务器安排散热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相关数据显示,对于华为、微软等大型互联网企业来说,数据中心每天散热所需的电力成本占全部成本的20%以上,其中40%以上%用于制冷消耗。
全球互联网是公司的数据中心,每年用于服务器散热的电力占全球年电力消耗的2%。
这个数据已经非常庞大了,相当于某些国家一年的用电量。
因此,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积极研究如何以更节能的方式对服务器进行散热,减少排放。
微软采用的“水冷”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据微软称,将水下数据中心放置在海底105天后,他们发现密封舱的温度会随着海水的流动而消散,效果还不错,但是。
密封舱附近的海水会略有上升,约为正常海水温度的千分之一,但大规模使用这种方法可能会很困难。
毕竟微软的数据中心有几百多台电脑,把它放到海底进行维护可能不太现实。
不仅华为,苹果、腾讯也在该地区拥有自己的数据中心,甚至国家大数据中心也坐落于此。
全球一半以上的国家管理数据都存储在那里,贵州也是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
此外,亚马逊、360等公司将数据中心设在宁夏,目的很简单,就是利用当地的自然气候来冷却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