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服务器技术介绍
简介:为什么需要液冷技术?随着数据和处理量的指数级增长,数据中心对计算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数据中心的功耗和散热挑战也日益严峻。
全球数据中心平均单机柜功率的不断提高以及环保法规的限制,使得提高单机柜功率密度成为关键的解决方案。
液冷技术应运而生,为数据中心冷却提供了新思路。
液冷技术采用液体代替空气作为制冷剂,有效带走发热部件的热量,显着提高散热效率,降低数据中心功耗,满足数据建设生态中心的需求。
液冷技术的发展及应用:1)液冷技术的主要原因:随着芯片功耗的不断增加,风冷已逼近极限,液冷技术成为大功率散热的首选方案设备。
由于数据中心是能源消耗大户,引入液体冷却技术有助于节省能源、减少排放并优化运营成本。
例如,阿里巴巴千岛湖数据中心采用自然湖水冷却,大幅降低PUE,大幅降低能耗和碳排放。
此外,水下数据中心采用重力热管技术,利用海水作为天然冷源,提高能源效率,实现节能减排。
腾讯贵安七星数据中心利用洞穴天然冷源,形成高效的灾备数据中心,PUE远低于平均水平。
2)数据中心形态的演变:从科学计算时代的第一代机房到集约化、模块化设计的第五代高效数据中心,技术和设计的理念不断重复。
液冷技术的引入标志着数据中心冷却解决方案的创新,使数据处理更加高效、绿色。
液冷技术的分类及特点:1)液冷技术的路径:液冷技术主要分为间接冷却和直接冷却两大类。
间接冷却通过冷板实现热交换,目前广泛应用于高性能计算领域。
直接冷却分为浸入式和喷淋式。
浸没式分为单相式和相变式。
单相型应用较为广泛。
2)液冷技术的优势及应用:液冷技术在高密度服务器、AI计算等领域展现出显着的优势。
冷板液冷技术对产品架构影响有限,散热效率高,可有效降低数据中心PUE,适合大规模商用。
的技术浸没式、喷雾式等直接液冷方式,提供更高效、稳定的数据中心冷却解决方案。
例如,单相浸没式液冷通过全浸没实现高换热效率和低噪音,提供完整的散热解决方案。
相变液冷利用冷却液的相变过程,进一步提高了散热的效率和可靠性。
摘要:液冷技术是数据中心散热的关键技术。
通过高效的热交换,可以显着提高数据中心的能源效率,实现绿色节能运营。
从冷板液冷到直接液冷技术的多元化应用,液冷技术不断推动数据中心向更高性能、更低功耗方向发展,为构建可持续的IT基础设施提供重要支撑。
微软为什么非要把数据中心设在海底?了解服务器背后的科学
微软为何将服务器置于水下?云计算作为互联网的第三次革命,汇集了众多的计算资源并可供随时使用。
这背后真正的依赖它不是高高在上的云,而是由地面上数百万台服务器组成的数据中心。
面对近年来数据中心建设的快速发展,微软另辟蹊径,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相比陆地,海底可能是我做的数据中心的最佳选址。
首先,数据中心的发展是一个成本问题,与能源消耗的增加直接相关。
据统计,全球数据中心每年消耗的电力约占全球总电量的2%,能源消耗成本达到整个IT行业的30%至50%。
因此,“如何降低服务器散热成本”成为了互联网企业不断考虑的问题,而面对这个问题,一些大公司开发出自己的“花式散热方法”正在起步。
Facebook位于瑞典吕勒奥的数据中心距离北极圈不到70公里,常年气温较低,可以吸入冷空气散热。
阿里巴巴数据中心位于杭州千岛湖,这里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
您可以利用深湖中的水循环来冷却服务器。
腾讯位于贵州省贵安市的数据中心拥有5个洞室,隧道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安全、隐蔽、寒冷。
微软更有想象力,除了前面提到的成本问题外,它还想利用海洋的自然冷却能力,建设一个环保的海底数据中心。
距离问题同样重要。
目前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距海岸60公里范围内。
将数据中心设在沿海城市附近的水域可以显着缩短数据传输距离并提高网络速度。
明显改善。
另一方面,在人口稠密地区建设数据中心面临着占地面积、能源成本和法规等挑战,而在偏远地区建设数据中心还带来网络延迟问题。
因此,基于以上两大优势,微软于2014年8月正式启动Natick项目,探索水下数据中心的可行性。
2015年8月,第一个海底数据中心原型在加利福尼亚州海岸运行了101天。
2018年6月,第二台配备864台服务器的原型机被放入苏格兰奥克尼群岛附近的深海,以测试其经济、物流和环境可持续性。
这台机器已在水下运行多年。
。